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9篇
  免费   150篇
  国内免费   408篇
安全科学   96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136篇
综合类   879篇
基础理论   119篇
污染及防治   177篇
评价与监测   223篇
社会与环境   51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Secondary containment (bunds, drip trays, interceptors/sumps) is an integral part of many chemical, petrochemical, as well as agricultural, food and pharmaceutical facilities. Bunds are the built-in cases for accidental liquid substance spillage where there is a hazard that a substance could leak into the surroundings and the potential of health or environmental damage. The authors focus on the cases installed in large-volume atmospheric tanks storing hazardous chemicals in liquid form, where the bund failure occurred. In the first part of the study, a database of these accidents was created, numbering a total of 15 items. Attention was paid to the course of the accident, its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Several basic representative scenarios of bund failure have also been developed. The second part of the study is devoted mainly to the measures against the bund failure, such as risk assessment, technical and organizational measures.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provide readers (including experts in the field of safety engineering, maintenance experts and building designers) with the information that can subsequently be used in the risk assessment of bund failure, possibly also for plan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bunds, or revitaliz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existing ones.  相似文献   
2.
固定源排污许可证监测管理制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依靠排污许可证管理,固定源执行由行业排放标准为主正逐步过渡到"国家行业排放标准——单一源排放标准"双层排放标准,并以执行更全面和精准的单一源排放标准为主,对应的监测要求及考核方式更加多样化。对监测管理制度进行设计,明确固定源制定自行监测方案和守法监测的主体责任,厘清许可证核发部门、属地监测、执法部门的监管职责。系统设计"固定源制定并提交自行监测方案-核发部门审核-方案纳入排污许可证中成为规定-依规定自行监测和记录-固定源提交执行报告-监管部门审计式审核-执法监测和执法检查"的全过程管理机制,设计标准化的监管计划程序落实证后监管与执法监测,明晰监管部门的有限责任。  相似文献   
3.
基于平衡计分卡原理,结合网站特点,建立了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共享网站绩效评估模型。以共享网站的战略愿景为模型框架的中心,以财务、顾客、内部程序、学习与成长等4个基本维度为一级指标,构建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利用该模型对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和宁波市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平台的大气数据共享模块进行实证研究,绩效评估结果均为良好。  相似文献   
4.
全(多)氟烷基化合物(per(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s)在环境各个介质及人体样品中广泛被检出,近年,在室内空气和灰尘中也普遍发现PFASs.研究表明,室内空气中PFASs的含量普遍高于室外空气,室内空气和灰尘中的PFASs可能是室外空气的污染来源及人体暴露源,因此室内环境中PFASs成为环境领域的又一个研究热点.但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开展室内空气中PFASs的相关研究,室内灰尘中PFASs的研究也相对较少.本文就室内空气和灰尘中PFASs的采样与分析方法、污染现状、来源分析及人体暴露等4个方面进行了综合阐述,以期为我国室内环境中PFASs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降水化学成分,探讨黄山景观区域降雨的微量元素化学组成特征及其来源。结果表明,降雨中微量元素含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主要受到降雨量、pH值、风向及溶解有机质等因素影响。来源分析和贡献估算结果表明,降雨中Mn、Cu、Pb、Cd、Ni、Co等元素受燃煤和交通污染排放的影响显著,贡献率均在98%以上;土壤源和人为源对Fe的贡献率分别为76. 9%、23. 1%,对Ti的贡献率为22. 8%、77. 2%; Sr主要受海洋源(28. 3%)和人为源(70. 5%)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环境风作用下逆向双点火源聚氨酯泡沫火蔓延及融合行为,开展多组对照实验并从材料传热机理角度分析侧向风速对火蔓延行为中火羽流形态、质量损失和辐射热流场等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风速与上述参数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环境风效应使火焰被拉长且敷贴于预热区表面,增大预热区面积和热反馈;侧向风速的增加对FPU板材质量损失的影响逐渐弱化,且板材的熔滴率与风速呈正相关;无论侧向风是否存在,两侧逆向火焰融合后均达到整个蔓延过程中的峰值温度;风速的存在限制了火焰温度与辐射热通量峰值,也缩短了温度和辐射峰值出现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杨静 《环境与发展》2020,(1):238-239
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基础上,利用污染源普查期间配置的软硬件,开发市级区域环境污染源管理平台,进行污染源数据的年度更新,拓展污染源普查软件应用,实现环境管理及环境执法移动终端的应用。拓展二污普一张图的功能,利用移动客户端机动实时及地定位导航等为环境管理执法和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针对大气环境中PM2.5展开深入研究和论述,先介绍了大气环境中PM2.5的定义和危害,然后结合重量法、光散射法以及β射线吸收法等,对PM2.5的检测技术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了几点治理措施,比如加大法治建设和政府监管力度、降低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工业废气排放、增加植被、加强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的构建等,以对大气环境中PM2.5含量进行合理化控制,并将空气污染指数保持在可控范围内,避免大气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9.
污染源管理是环境监管的重点,信息化是提高污染源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阐述污染源管理信息化现状,分析污染源管理信息来源及信息化发展中的不足,提出加强基层环保部门污染源监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为污染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为考察多氯萘(PCNs)通过大气沉降作用对东江流域的影响,利用通用型大气沉降采样器,在东江流域广东省境内代表性地段布设11个采样点,于2010年冬季(1、2月)和夏季(7、8月)分别采集和分析了沉降样品中PCNs的通量及组成.结果表明,东江流域总PCNs日均沉降通量为828 pg.(m2.d)-1,对应毒性当量(TEQ)为0.14 pg.(m2.d)-1,由此估算东江流域广东境内PCNs年沉降总量为8.5 kg,相应TEQ年沉降总量为1.3 g.地域上,广州和东莞地区沉降通量明显高于惠州,同时城镇采样点的沉降通量显著高于农村;季节上,各采样点总体呈现夏季高于冬季的特点;组成上,三氯萘(tri-CNs)是主要的污染物,占总量的50%以上,但广州、东莞的5~8氯萘含量比惠州高.来源分析表明,东江流域PCNs的大气沉降可能受燃烧源与非燃烧源的共同影响;东莞大气沉降中PCNs多来自燃烧源,广州点大气沉降的PCNs以非燃烧源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